2007年9月1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一版:民生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心底的种子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
与法结缘的新一届浙大学子信心百倍面向未来
本报记者 陈卓

  刚刚经历了18天的艰苦军训,9月10日这一天,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大一新生们迎来了开学的第一堂课。一张张被晒黑了而又充满激情的脸上,洋溢的是希望和自信。他们凭借优异的成绩来到浙大学法,有的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法律有无限的憧憬,有的则是家庭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沉积下了对法律的亲近感。无论是哪种,我们都祝福这些刚刚启航的雏燕,希望他们将来在法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好。

  向往成为司法人员的文科生
  陈震宇,一位来自山东的女孩,将来成为一名好法官,是她的理想。
  曾经,书上那些关于“法律”、“平等”的字眼让她心潮澎湃。“我特别爱看《今日说法》这样的电视节目,每次看到有不公平的事情,都会觉得心里特别难受。”虽然没有这种亲身经历,但陈震宇对这些现象有更深的见解。她对那些答疑解惑、能为当事人切实解决问题的人心生崇敬,也渐渐对法治的力量有了认识。
  今年高考,陈震宇如愿以偿,考上了浙大光华法学院。跨入校门,她才发现,法律是如此博大精深,需要付出辛勤汗水才可能有所建树。
  考入大学之前,每次经过法院门口,陈震宇都觉得那里非常神圣、威严,心里不免会有些紧张。现在,她的理想就是将来当一名法官,维护公正,为那些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人主持正义。
  刚开学,陈震宇从同学家借来了《中国法制史》,准备在课余时间多为自己充电。
  同为文科生,陈震宇隔壁班的朱嵘报考法学专业,显然是和家庭的影响分不开的。
  朱嵘有一位双胞胎弟弟,他们的父亲在检察院工作。读中学时朱嵘就希望,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和父亲一样,成为司法队伍中的神圣一员。
  兄弟俩平时都爱看父亲收集的法制类报刊,《浙江法制报》他们也是每期必看。他们如饥似渴地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,觉得自己储备了一些知识,一等父亲有空,就特别爱和他讨论法律问题。父亲有意识地培养两个儿子的“法律细胞”,也乐意和他们讨论。讨论的结果往往并不是以专业知识分出胜负,因为兄弟俩的法律专业知识毕竟非常有限,当然不是父亲的“对手”,兄弟俩常常是以“人多势众”而告捷。
  不过,这种情况在朱嵘考上浙大光华法学院之后就会改变了。因为,他已经立志要扎实学习法律知识,将来要和父亲一决高下,那可是“真刀真枪”的比拼。

  为将来打拼储备法律知识的保送生
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0703班的张一和蒋丹湄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。两人都因优异的表现被保送至浙江大学;而在家庭法律氛围的耳濡目染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促动下,两名理科生在众多的专业中非常坚决地选择了法学。
  “A有一头牛,请B保管,但B在没有经过A的同意下把牛卖给了C。不巧,C把牛丢了,牛被D捡到。之后,D又上集市把牛卖给了E。一天,E赶着牛被A发现,说这牛是自己的,要E还给他。A是不是该问E还牛?如果不是,A该怎么办?”
  “父亲对我说,这里面可藏着好多种法律关系。”像这样一道在不少同龄人看来很头疼的题目,在蒋丹湄眼里却是充满了乐趣和挑战。这是父亲常常考她的题目中的一例,也是父亲锻炼她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。
  蒋丹湄的父亲现在法院工作,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能从事与法律有关的职业。老家在深圳的蒋丹湄也觉得,非诉讼领域非常需要法律人才,和父亲的期望一样,她希望将来成为一名专业律师。
  张一的爷爷退休前在公安部门任职,他的父母都在税务部门工作。虽然家庭中的“法律细胞”也非常活跃,但选专业的时候,大人们请张一自己决定。平时就特别关注国家新政、爱看《环球时报》的张一最终还是选择了法学。“偶然的机会,我接触到了至今为止惟一看过的韩剧《爱在哈佛》,讲的就是哈佛大学法律系留学生的故事。”这让张一对法律更加向往。
  因为是保送生,张一提前来到浙江大学听课,比同学们早一些领略到了法学的魅力。这段时间里,父亲发给他的短信中,最常出现的内容之一便是最近国家出台了哪些法律法规,有哪些新的法律动向。
  “无论将来往什么方向发展,打好法学基础是最重要的。”张一想得很清楚。